1 论武式太极拳折叠并为揽扎衣正名——折叠衣(修正文)赵维国众所周知,我国太极拳有“陈杨武孙吴”五大门派,而在五大门派套路中的“开门拳式” ,即“预备式”之后的第一拳式, “陈杨孙吴”四家历来用“揽雀尾”命名,而武式太极拳一直沿用“揽(懒)扎衣”的名称。但在后来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权威的《太极拳竞赛套路全书》中,除杨式仍称“揽雀尾” ,其余四家“陈武孙吴”命名“揽扎衣”。可见“揽雀尾”与“揽扎衣”是一回事;但这两个名称令人费解,从而引来各种揣测:有用两手“抱雀尾巴”来解释并模仿“揽雀尾”的,有说把袍子前襟揽起来扎在腰带上解释“揽扎衣”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层窗糊纸一捅即破,说穿了“揽雀尾”、“揽扎衣”就是“倗捋挤”、“按捋挤”的谐音,如同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尽人皆知的“571”即“武起义”。顾名思义,太极开门拳式 “揽雀尾”、“揽扎衣” 必须体现“倗捋挤按”的形体动作及其劲力转换。太极推手应用的就是“揽扎衣”,为此有人称它“母势”的。但是,武式太极拳讲究的是“往复须有折叠”。往复即来回,而折叠所指的是手臂的运动轨迹。折叠有三原理——对称、重合、翻转。要符合这三原理,手臂的运动轨迹就必须按照英文字母s 或阿拉伯数码 8 的形状来运作,唯有这样才能对称并重合。而翻转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构成一个折叠的 s 或 8 前后两个圆的走向与劲力必须相反,即前圆是逆时针方向,后圆要转换成顺时针方向;前圆意在用倗劲,后圆要转换成挤劲或者捋劲,反之亦然。其二,前后两个圆的完成必须配合腰部30~45° 转动或 45° 以2 上的转身,没有转身,两手在二维平面空间划出s 或 8 的,不算折叠;折叠必须在三维空间或者说四维时空来完成。 (可见折叠三原理中翻转起主导作用;折叠可以不对称, 也可以不重合, 但翻转是必不可少的) 。不难看出,就像日常叠衣服那样,既要对称重合又要翻转。有叠衣服这样形象通俗的比喻,便不难理解“揽扎衣”原本叫做“折叠衣”,“缆扎衣”取其谐音而已,“折叠衣”才是武式太极拳的开门拳式的正当名称。所以要为武式太极拳的“揽扎衣”正名——“折叠衣” 。由此可见,武式太极拳的开门拳式“左右折叠衣”,应当具备三方面内容:第一,两手相向而行为每个“折叠衣”完成一个完整的s 或 8 的运动轨迹;第二,在一个s 或 8 的折叠过程中必须要连接“倗捋挤按”或“倗挤按捋”四种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