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参与者揭秘地下救生舱体验

参与者揭秘地下救生舱体验_第1页
1/3
参与者揭秘地下救生舱体验_第2页
2/3
参与者揭秘地下救生舱体验_第3页
3/3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参加者揭秘地下救生舱体验:可与地面视频对话4 月 10 日,我国首次井下避难设施载人现场验证试验在山西省潞安集团常村矿顺利完成。80 名试验人员在模拟灾变环境下的永久避难硐室里安全度过了 48 个小时。11 日,记者专访参加研发、试验的技术人员、矿工代表,请他们讲述 地下救生舱 里的生存体验。 总体感觉比较舒适,可与地面视频对话 记者:此次试验有哪些内容? 申海生(常村矿矿工):这次试验是在模拟灾变的环境下进行的。在两天试验里,前 16 小时是试验地面钻孔系统。地面通过钻孔将新奇空气送进硐室;中间16 小时是测试井下压风系统为硐室压风输送空气。前 32 小时硐室内都是新奇空气,室内温度在 24℃,感觉比较舒适。 最后 16 小时测试的是舱内高压供氧。硐室内的高压氧气瓶放出氧气,储备的化学药剂吸收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因为没有外界气体交换,室内温湿度逐渐升至 27℃,湿度 70%。这时感觉有点潮湿,我们北方人不大习惯,但对生存没有影响。 记者:避难设施内的生存条件如何? 申海生:硐室有 100 多平方米,80 多个人坐在排椅上并不拥挤。 硐室里为我们每人每天准备了一个食物盒,里面有压缩饼干、能量棒、营养液、纯净水等。硐室两头小舱内的马桶收储了矿工的排泄物。 因为模拟灾变场景,我们分成四组轮流睡觉,休息得还算不错。排椅和防静电的硐室绝缘胶质地板都可以躺,一点都不冷。 在硐室内,我们有时会下棋、打牌、看杂志,还可以通过通讯设备与地面视频对话。 记者:这次试验取得的效果怎样? 韩强(潞安集团常村矿总工程师):这次试验成功验证了避难硐室内供氧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检测了各类设备仪器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参数,可以说取得了成功。 虽然试验进行顺利,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例如,为了保证良好的隔热性,硐室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岩壁使用了隔热填充材料,但这就造成硐室的散热有些不好。我们将对系统加以优化。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可容纳 80 100 人,食品、药品储备充足 记者:避难设施内都有哪些配套设施?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韩强:常村矿这次试验的 N3 永久避难硐室是我们同北京科技大学一起设计建造的。它长 39 米,宽 3.5 米,高 3.05 米,可以容纳 80 100 人,具有防爆密闭、氧气供应、空气监测、二氧化碳吸附、空气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联络通讯、食品饮水供应等系统。 国家对避难设施的支护强度、密封、防爆抗冲击能力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参与者揭秘地下救生舱体验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