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自我评估报告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属于近距离内放射治疗的一种。它是将微型放射源植入肿瘤组织内或受肿瘤细胞侵润的组织中。包括肿瘤淋巴扩散途径的组织,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的持续低能量的 B 线和 Y 射线,使肿瘤组织受到最大程度的毁灭性杀伤,使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创伤,从而使肿瘤得到治疗这项治疗又是个很古老的治疗方法,自 1895 年伦琴发现放射线以来,早在 1898 年居里夫人就用镭针治疗舌癌和其它表浅肿瘤。1903 年美国 AlexanderGrahamBELL,首先提出了将放射线活性源植入到肿瘤组织中的方法,开创了肿瘤近距离治疗的新纪元。但是当时因种种条件因素受限。医生和患者得不到有效的防护,肿瘤病人和医生不是死于原发病,而是死于放射病。使得这种治疗技术发展迟缓。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科技不断进步,进行演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科技力量和财力,进行癌症的防治研究。先后出现了腔内治疗、管内治疗、组织间照射、术中置管和预置模型后装等。特别是近 10 多年来,随着小剂量、低活度 B 源和 Y 源放射性同位素的研制成功。对核素的剂量测量,制作工艺明显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植入技术和设备日趋完善成熟。病人近期、远期疗效得到证实,积累了很多经验。提高了肿瘤患者治愈率、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给放射治疗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它创伤小,放射剂量得到完全利用,高度适型,在放射治疗学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受到世界各国医疗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目前应用是由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植入系统、防护系统来实现的。打破了原始的凭经验对肿瘤进行盲目穿刺的概念,靠高科技可以完成个体,优化设计,有 B 超引导和 CT/核磁共振成像定向技术的参与,使该项粒子植入治疗更趋完善,治疗位置更加精确,靶区剂量分布更加理想,疗效更加明显。有三维治疗计划的加入,可以精确重建肿瘤的三维形态,准确设计植入粒子的位置,数量、活度、及施入路径。满足了靶区剂量的具体化,个体化的优化设计要求。这是区别于外放疗和后装治疗的优势。由于持续低剂量局部照射,做到了高剂量靶区,高度适型,放射线利用完全,损伤小,并发症低,可以对不同分裂周期的肿瘤细胞进行不断的照射,损伤效应累计叠加,增加静止期的细胞进入敏感期(G2-M 期),细胞周期的延长,提高了(G2-M 期)总照射剂量,从而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