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所谓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是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对人的教育和再教育。”[1]19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繁荣共生的局面。少数民族文化不但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和构建文化共生系统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和生长地,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在其中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自然得天独厚、意义非凡。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包括家庭传承、社区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但是在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家庭传承和社区传承因社会发展所表现出的文化传承中的局限性,正在逐渐消解。家庭传承主要是依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维系和发展的。传统的家庭传承中,文化礼仪、道德规范、生产技艺等传统文化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完成传承的。不过,在当前价值多元、追求高效的时代背景下,“一对一”的传统传承模式已经不能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家庭成员关系也因为多样化的娱乐形式而被打破。年轻一代外出读书、打工使得稳固的家庭关系逐步分离,传统的家庭传承方式也因文化传承场域的变迁而陷入困境。长期以来,社会文化传承是在一种被称为“看不见的文法”的文化监督机制之下得以实现的。[3]这种文化监督机制并非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而是民族内生的价值评价系统,是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共同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准则。这些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评价体系对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约束力。不过,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民族内生的价值体系受到强烈冲击,其约束力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内生的价值体系并非唯一的是非判定标准,社会文化传承场域出现危机。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场域正在持续消解和重构。学校教育因其环境、设备、知识储备等优势,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域。本文将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镇为例,系统地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场域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及面临的问题。之所以选择理县桃坪镇为个案调查点,是因为理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杂谷脑河畔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桃坪镇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是羌族聚居镇,因驻地桃坪而得名,拥有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理县桃坪镇是悠远的羌族文化的“活化石”,羌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羌族文化传承活动也极具地方特色。但是,因为羌族只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