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杨朔《雪浪花》 (1961)、刘白羽《长江三日》 (1961)、秦牧《花城》 (1962.2)在六十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空前繁荣,散文几乎成为狭义的抒情散文的一统天下,大量的意境隽永、文体优美的抒情散文涌现出来,以“寻求意境”为核心的诗化现象, 构成六十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主要倾向,作家们将发现诗意、 创造意境当作散文构思的灵魂, 评论家将诗意与意境当作散文审美的重要标准,一个作家散文风格的成熟与否也往往以诗化的成就为依据,在那一时期, 读者中广为流传的散文大多是以诗意取胜的作品,标志着50 年代以寻求意境为内核的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的完成。当代散文,尤其是1957 年反右以后,散文创作几乎形成了一统的歌颂性的思维模式:只能歌颂,不能暴露,只能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能暴露生活中的假丑恶, 更不能触及时弊, 揭露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作家不能全面地、 正确地反映表现真实的生活,也就不能真实地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理解和新鲜的发现,只能按照一个既定的思想表现模式去反映与表现生活。 基于这一种一统的、 定向的思维模式, 散文在情感的活动的表现方面,形成了“豪言壮语”式的抒情定势,说大话、空话、假话被认为是昂扬的格调, 时代的抒情; 表达作家个人真实的忧乐之情,则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感情或小资产阶级情调。 这样以左的共性消融作家的个性,以时代的豪言壮语代替个人情感抒发的具体性、 真实性和特殊性, 作家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大为减弱。这种诗化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背景。散文创作上的诗化现象有其历史的渊源,中国抒情文学发达,叙事文学不发达。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中国文学追求的意境,也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最擅长的表达方法。 “天人合一”,“物我同构”,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追求与思维方式。古代散文的这种构思模式与审美风范,作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积演, 一代又一代影响着中国散文的创作,借景抒情也成为中国当代散文最基本的构思与表现模式。散文创作上的诗化现象,不仅有其历史的渊源,而且有着现实的背景。首先,诗化是颂歌主题抒情散文的必然的审美选择。在散文创作中,诗化,更具体地说,即意境创造,并非一切散文样式的最佳审美选择。 比如说随感录、 序跋、书信、日记,就不一定要有意境。 但一般而论,写景抒情散文,因表现方式除直抒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