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鱼池塘的改造与升级自上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持续发展,鱼产量提高和投入增加,池塘内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良好的水源、水质难找,加上鱼池老化,故鱼病频发,事故不断,鱼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制约生产发展。为了实现健康养殖,为社会提供无公害的高质量鱼产品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我国传统养鱼池塘进行改造和升级,以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1.一般改造升级我国农村池塘大多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为创建商品鱼基地、解决吃鱼难问题而开挖的,已经使用了 20多年,池底淤泥深厚(50〜80 厘米),池堤坍塌,生产性能显著下降,甚至无法开展水产养殖。尽管有的地方采取了一定修复措施,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池塘改造、升级。池塘改造首先是清淤问题。鉴于清淤投资大、难度大,各地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采取国家、地方和承包者(或企业)多方融资。在技术上,可应用铁斗绞机在排水干池后将淤泥拖挖上堤,修复池埂、池坡;也可在排出大部分池水后,用浊流泵和水枪(清淤机)带水抽出淤泥,以填积池埂或其他低凹空地;也可平时定期使用船泵和活动水管带水清淤。多年淤积导致一次性清淤难度大,应在每年年底趁渔闲干塘之机挖出部分淤泥,并结合进行修复池埂、池坡;还可实行养鱼与种瓜等其他旱性作物轮作,待淤泥干化后用机械挖出修池。采取以上措施,只能暂时恢复池塘水深和加固池堤、池坡,在不太长的时间内(2〜3 年)池塘又会损毁严重,所以我国不少地方进行池坡硬化,以延长池塘老化时间。池坡硬化,一般用砖、石平铺护坡,或用水泥预制板块、“三合土”、混凝土等护坡。但不少地方由于采用方法不对,导致护坡材料垮塌严重。池塘护坡(包括排灌沟渠护坡)的关键技术有 3 点:第一,土坡坡度一般小于 90 度(有一定坡度),并且夯实;第二,池坡与池底交接处应有牢固的基础。一般要求挖到淤泥以下宽、深各 40 厘米,并用砖砌或混凝土砌成宽、深各 35 厘米的基础,然后沿基础向上护坡(如果是混凝土,其垫层 3 厘米,混凝土 5 厘米,其中卵石或碎石如拇指甲大小,并且每隔一段距离留有伸缩缝);第三,坡顶上应有 25〜30 厘米宽的硬化压顶。此外,在池塘两长边对角处建台阶,以便于养鱼人员上下池塘拉网和进行其他操作。现代化养殖场和农村养鱼池塘,还应对场区内主要干道进行硬化处理,即建成宽 3.5 米左右的柏油路面或水泥路面,条件差的应铺设砖渣(石渣)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