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 1 页走向了形式审美的断桥——董一菲《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评析走向了形式审美的断桥——董一菲《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评析一、聚焦闭合式结构,感受诗人的心灵堂奥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分别是:第一诗节: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诗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①徐志摩 1921 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学习,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并于1923 年他成立了新月社。②“我在康桥的日子, 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徐志摩《吸烟与文化》)③在剑桥。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④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 至 1922 年在这里学习;第二次1925 年 4 月重游,归国后写下了著名的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 1928年 8 月,写下了广为传颂的诗作《再别康桥》。⑤正是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请参阅这些材料,回答问题: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却连用三个“轻轻的”,结尾的诗节连用两个“悄悄的”,谈谈你的理解。评 析这是董一菲老师 2019 年 2 月在其语文专业博客上分享的一篇教学设计。省略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等要素, 显然是为了更好地凸显自己的教学创意。设计伊始便直奔诗歌的“闭合式”结构,体现了她形式审美的敏感, 对语文体性的自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 2 页觉守护,以及通过揭秘形式, 整体上把握全诗情感意蕴的意图。 提供的五则史料,精炼、丰富,便于学生更好地“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深化对诗歌情思的体悟。但是,所命制的思考题却将这种闭合式结构,重点词“轻轻的”“悄悄的”,以及提供的史料, 全部指向作者“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则无形中遏制了学生对诗歌情韵内涵的多向度开发。且不论“万千离愁”说至今仍存分歧——严家炎、孙玉石、 孙绍振、 蓝棣之等著名学者皆认为《再别康桥》没有古代离别诗的那种离愁别恨, 这仅从“金柳”意象中便可见出。 不是“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的“青柳”, 而是“金柳”。 这是因为“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