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 1 页走进别里科夫的世界教学设计这是一堂文学鉴赏课。 教学以整体把握作品为目标, 以探究人物形象为核心,并将起点定在学生的初读感受上,不在一些抽象化的是非概念上纠缠,避免生硬的说教,设计合理巧妙。大班授课,小组活动,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将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和思维训练落到实处。教师能降低身姿, 作为平等的一员介入学生的讨论,评点、引导的语言简洁明了、机智幽默,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启发感染学生。〔课前准备:印发本课学案,完成“阅读体验报告”,并在学习小组(6 人)内交流,每个小组初拟一个讨论题。老师在批阅学案后,协调安排,确定每个组的讨论题,在课堂上公布。〕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你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九州生气恃风雷⋯⋯”生齐诵:“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师:作者是晚清著名诗人龚自珍。万马齐喑,喑是哑的意思,大家都不说话,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的头上嘴上都套着许多的套子:封建礼教、科举制度是套子,八股文更是思想的枷锁。这是《己亥杂诗》中的一首。己亥是1839 年,大约时隔 60 年,1898 年,在我们邻国俄罗斯,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创作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名篇。 当时的俄罗斯跟大清帝国同是古老的帝国,同样风雨飘摇的命运,堪称难兄难弟。 这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三世是在二世被刺杀后上台的,所以他在全俄强化了各种专政工具,疯狂镇压人民的反抗, 以至对轻微的自由思想也采取高压手段。这正是作品的背景。这节课我们采取讨论的形式。 大家在初读后,在学案上形成了一份阅读体验报告,并已在小组内交流。 老师根据同学的报告及小组意向,经协调后给每个小组确定了一个讨论题。〔投影公布讨论题(注明提问同学) 〕一、别里科夫怕出什么样的乱子?二、别里科夫思想的套子是什么?他为什么反对骑自行车?三、别里科夫为什么要管闲事?四、别里科夫死亡原因是什么?五、假如没有骑车事件,别里科夫的婚事能成吗?六、文中的“我”说, 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这是为什么?七、别里科夫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师:问题是本组的同学在报告中提出的。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研读和讨论,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 整体把握作品, 深入领会套中人形象的意义。讨论的要求是: 1,从作品出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