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治理:一个扩展的公司治理边界2003-01-23 国研网内容提要:跨国公司组织边界的扩展引发了一系列公司治理问题。跨国公司日趋紧密的一体化,导致了母子公司界限的模糊化。这使得国际法律体系在确定跨国公司责任时面临种种冲突,其结果是公众舆论和公司信誉成为促进母公司承担子公司责任的驱动力量。跨国公司扩大了利益相关者群体,为了更好地处理与合资伙伴、联盟合作者、供应商以及东道国雇员之间的关系,跨国公司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谨慎抉择,并不断创新公司治理机制。关键词:跨国公司,公司治理,边界本文研究跨国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处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视野之外。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是:随着跨国企业组织边界的扩展,它会带来哪些独特的公司治理问题?跨国企业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跨国企业组织边界的扩展对于跨国企业组织边界的研究,应将理论源头追溯到RonaldCoase(1937) 的《企业的性质》一文。Coase 认为,过去的经济理论一直未能清楚地陈述其假设,在经济学家眼中,经济体系由价格机制协调,社会不是一种组织而是一种有机体,经济体系是“自行运转”的,资源流动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然而,在企业内,经济学家们所描述过的这种经济体系根本就不存在。在企业内部,市场交易被取消,进行这些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主——协调者所取代, 企 业主协调指导生产活动。显然,这是不同于外部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方法。那么,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资源配置由价格机制协调,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资源配置又依赖于企业主的职能呢 ?在资源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的假设和资源配置依赖于企业主的协调的假设之间存在一些分歧,需要架设一座桥梁,来沟通这两个假设。Coase 认为,在一个专业化交换经济中企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价格机制在组织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成本,其中,最为明显的成本是发现价格的成本。虽然专业出售这类信息的人的出现可以降低这一成本,但这一成本是难以消除的。同时,为市场上每一笔交易进行谈判和达成一份独立合同的成本也是十分昂贵的,而且合同难以规范双方行为的细节,特别是在购买服务一一劳动——的情况下。通过成立 一个组织,允许某一权力(“企业主” ) 指导资源配置,可以节省某些成本。Coase 同时指出,企业在本质上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但是这种取代是有边界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市场交易呢 ?为什么不在一个大企业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