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岗交流制度的利与弊轮岗交流制度的利与弊近年来,上级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出台了相关学校人员轮岗交流的制度,制度规定,校与校之间部分人员需要进行轮岗交流。交流的对象有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中层领导,甚至校级领导;交流的性质分两类:柔性――所有人事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刚性――人事关系转到交流的新单位,但目前的交流性质以柔性为主。此项制度的诞生与当前现状不无关联。当前,教育资源存在失衡现象。马太效应在校园人才资源均衡方面显出其威力,造成校级、区级之间教育人才资源严重不均衡。对于此项制度, 有人赞妙, 有人说谬,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笔者结合身边的观察就轮岗交流制度的利与弊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轮岗交流制度的益处轮岗交流制度的实行既有利于个体成长,也有利于整体发展,有其积极有益的一面。1.有利于个体成长,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轮岗交流制度打破了原有结构、原有环境,给个体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成长平台,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发挥个体优势。有些地区规定,青年教师在一个单位工作满五年,必须进行轮岗交流。这些教师都是经过无数轮的公开招聘考试,百里挑一的优秀师范生。他们无论是思想水平,还是知识能力都优于同辈人。骨干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中层以上领导不仅是教学方面的领军人物,也是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因此,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措施到位,轮岗交流制度将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让交流人员在新的学校里发光发热。其二防止夜郎自大。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一位优秀的校长,在一个学校呆久了,难免会目光短浅,夜郎自大,视野狭窄,成为井底之蛙。轮岗交流制度可以为个体补充新鲜血液,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开阔眼界,自我充电,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其三,治疗职业倦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久居一所学校,安逸的环境、顺手的工作,就如单调刺激, 使人慵懒,使人磨掉锐气, 失却奋斗精神。长此以往,人必然会产生职业倦怠、岗位疲劳。古语云,生于忧患。一个人要有一定的职业忧患意识,才能不断脱胎换骨,才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青蛙原理也警示人们:死于安乐。现行的轮岗交流制度不失为一剂治疗职业倦怠的良方。2.有利于整体发展,推动团队建设进程轮岗交流制度有利于一个学科组,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输出人员扩大学校影响。一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