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好课的味道:对一节好课的思考 好课的“味道”——对一节好课的思考新课程标准下,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这是一个颇值得探讨的话题,对于一堂好课,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况且从来就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课堂。这里不妨套用一下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对于我们的课堂是:平凡的课是相似的,好课各有各的精彩之处。当然,我们期待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进展和超越,更多的是以关注的学习状态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位老师对课堂教学分为了 5 个阶段。 第 1 页 共 15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一阶段,教知识。初上讲台,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知识点落实,怎样制定教学目标?何时突破教学重难点?用什么方法引入?如何单元测试?然后花较多时间练习、讲解。 第二阶段,教方法。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尝试理解学生学习过程,体会他们学习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减少讲课比重,留给学生更多时间探究、合作、领悟,着重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阶段,教状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状态,推断哪些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虽勤奋却学的吃力。与他们沟通、进行鼓舞,推动发掘学生在内驱力,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 第四阶段,教人生。这时候就会开始思考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无论前几个阶段关注的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都第 2 页 共 15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是指向成绩,那为了成绩付出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学生毕业多年后,真正留下来的是什么?当将视野从学生扩大到兴趣、气质、品性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时候,老师不仅是学科老师,而是一名真正的教育者。 第五阶段,教自己。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做人,而我们面对学生在心灵更单纯、品行更高尚时,我们老师是否会反思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是否自己先达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学相长,老师应首先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对上述 5 个阶段,我是深感认同。身为老师,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处在那个阶段。不管是青年新老师还是教了多年熟悉了教材的经验型老师,都应该不停思考讨论,一节 40 分钟的课如何上的效率更高、体现更多教育意义。 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