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史料要游刃有余,解读史料要掘井及泉——以《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为例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邹玉峰李惠军【背景分析】《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是上海华师大版高一第2 册第 1 单元第 4 课课题。相关内容在国内现有四个版本中均有涉及,只是表达方式、素材选择各异而已。先说说“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那些事。一般来说,老师们都很熟悉西周这个看似很常规、很传统的老话题。其实,这里还是存在许多玄机的。比如,商朝到底因何而亡纣王暴行天下而天下反,但武王德行天下又何以天下乱呢再如,一些经典的历史材料,那些被人们反复引用的历史文献,我们到底是不是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又如,就国家形态而言,西周较之于夏商, 到底发生了哪些突破性的变化它又潜藏着怎样的隐患还如,“封邦建国”、“宗法制度”、“礼乐文化”三者,到底在西周的国家建设和体制建构中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三者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相互关系凡此等等,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细细咀嚼,丝丝入扣地加以解读和分析。上古史的研究历来争议多多。最纠结者莫过于材料的甄别。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界就曾经对古史真实性展开了大讨论。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说:“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钱穆在《中国古史大纲》中说: “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从说起。 ”而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问中,则旗帜鲜明地对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传说及其文献持怀疑态度。如何在去伪存真的前提下,把这段历史讲清楚,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也就成为我们在设计这节课之前的一个重要思考点了。再说说关于“史料教学与方法策略”那些事。如果说,历史就是一种解释,那么,这种解释则必须建立在对材料的甄别、互证、理解和联想的前提之下。严格地说,没有专门的“史料教学”,只有专门的“历史教学” 。我们所理解的“史料教学”应该是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为了搞清历史的原委,在历史教学运行过程中,游刃有余、自然适切、恰如其分地引入多种历史材料。借助史料理解来认识历史,感悟历史探究的过程,在解读史料中生成新知、建构知识、还原客体,从而实现预设的课程学习目标的经历。 而决非为了体现某种理念, 彰显某种模式而硬生生强加进课堂的“五彩风景”。其实,历史学的最大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