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心灵的完满在沟通 心灵沟通 翻阅旧时的素材本,有一段关于“门”的文字:一天,那位郁郁寡欢的老单身汉去世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移动一只小衣橱时,发现墙上有个矮门。于是传说就不胫而走。后来在隔壁老姑娘的墙上相对位置上没有发现“门”,于是以为有诈。结果用泥刀削去墙皮,露出的只是砖,没有门。重新回到单身汉的房间,认真一观察,原来那扇“门”是画出来的(油画)。后来人们才回忆起来——这房子在单身汉之前,曾有一位爱好画画的穷苦青年住过。隔壁是一个水果(苹果)仓库。他特别爱吃苹果。不过,据说当时看管仓库的是一位美貌姑娘。再往后回忆,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段文字的标题为《门的传奇》(关于一个老姑娘和一个单身汉的故事)。题记时间:1986 年 3 月 14 日。 第 1 页 共 6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上述素材采集是源于如是的触动: 一是,那一年我第二次搬家。新居是别人多占而又退出的,共有 5 扇门和 5 个大壁橱的旧宅。卧室里那两个与邻居相连的似乎可以用拳头击破的壁橱,成了书架。 二是,临近春节的一天,我在岳母家逗留,有机会看到街坊上称之阿婉娘娘的大妈在家门口磨米粉,旁有一位老男人在小石磨旁添米。他俩动作协调,态度亲和,但并非夫妻。阿婉娘娘长相清癯,据说过去是个好人家,一直没嫁人;而那位帮磨的老男人是挑水夫,单身。这对男女的独身和卧室壁橱之印象撞击,给了我灵感。 我在着手构思乃至动笔时,脑子里曾几次盘桓以前听到的一则传闻:某电影院一位怀才不遇又不善沟通的美工,没有婚史,好酒,一天,这位孤独的画师裹着幕布猝死在舞台上。这个传闻我并没有记入素材,但潜意识里已把他当成男主人公的第 2 页 共 6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原型了。所以“郑若奎”是位电影院的美工,也就很自然了。 有了这些写作准备,我伺机进入创作状态。 1986 年 3 月至 6 月,我这个非党员被单位派到市委党校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修班。党校地处距市中心十二三公里的郊区,所以“进修”期间得在校住宿,双休日可回城。和我下榻一室的,一位是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一位是市统计局科长,一位是市汽车运输公司老总,还有一位是钢铁厂的车间主任。他们都比我年轻得多。晚上临睡前,由聊天开始,后由我讲故事。室友们是躺在被子里当听众的。我讲的就是这个关于“门”的故事。故事框架和后来成型的小说大体相近。这几位室友平常并不亲近文学,但听到这个故事,他们都兴奋得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