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法宪唯一儿子吴新潮说父亲冤和不冤吴法宪之子:说父亲的冤和不冤吴法宪,开国中将,前空军司令,林彪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社会上还说他是“草包司令”。然而,吴法宪的儿子吴新潮对来自各方不同纷纭却坦然诚说:有冤和不冤。吴法宪(1915─2004),江西省永丰县人。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参谋长兼空军司令员,林彪“四大金刚”之一。1971年被撤职,1973年被开除党籍,1980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十七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吴新潮说:“父亲是一个历史人物,作为一般历史人物的子女,很难客观地公正的评价父亲。因为在子女的眼中,父亲都是完美的。实际上,大多父亲都并不完美。我的父亲也是如此。但是世间应该说对他有太多的误解。这些误解反而给我们一些比较容易澄清的机会。”能打胜仗,不是“草包司令”2010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吴法宪的儿子吴新潮在国家会议中心大酒店的咖啡厅里接受了专访。我的父亲吴法宪是开国将领,但是与其他开国将领不同的是,父亲头上戴了两顶帽子,一顶是林彪反党集团的帽子,另一顶是公众所传说的“草包司令”。所谓“草包”一是说父亲一直是做政治工作的,不会打仗。这不是事实。共产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军政工作分工不分家,所有的政委都参与军事指挥,有很多政委都担任军政一把手。以政治元帅罗荣桓和一直从事政治工作的肖华将军为代表的政委们难道都不会打仗吗?1935年3月,四渡赤水前夕,父亲被调往红1师3团担任总支书记,团长是黄永胜。父亲报到的当天下午4时,红3团突然接到师部的紧急命令,火速向乌江前进,准备强渡乌江。晚上8、9时,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肖华来到红3团,代表红1军团命令红3团今晚必须强渡乌江,占领渡口,为全体红军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在电视剧《长征》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年轻的政委在雨中训话,那就是父亲。他亲自带领部队一举夺取渡口,消灭敌人两个连,确保了红军得以突破乌江天险。战斗胜利后,红军团政治部油印的《战士报》表扬了红3团的功绩,第1个名字就是吴法宪,那一年父亲只有20岁。建国后,肖华曾把这次战斗经过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杂志上。长征中的父亲所在红1军团是红军的先锋,著名战斗父亲没有一次落下。父亲对我们说过身经百战是一点都不少啊。1936年5月18日,1军团奉命西征。6月1日到达曲子镇附近。马鸿逵部骑兵进了曲子镇,被红2团包围。2团在团长梁兴初和政委吴法宪的带领下,在镇东南角打开突破口攻城,马部骑兵旅旅长冶成章带人光着膀子举着马刀反击过来,父亲在城墙上指挥战斗被子弹击中掉下去,父亲说当时数一数身上的棉大衣穿了七个窟窿。这一仗全歼马鸿逵骑兵300人,毛主席亲自检阅了2团的队伍。红2团在红军中以能打硬仗而著称,每次有要紧战斗任务,林彪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2团。父亲所在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5团,黄永胜和杨得志先后任团长;邓华和父亲先后任政委,这是在红军中打硬仗的部队,是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号称铁军的54集团军127师的前身。虽然父亲一直是做政委工作。可在革命战争中的大部分时期,父亲在都是部队党委书记,也就是一把手。1938年冬,685团后奉命东进,深入敌后,到达了山东湖西(微山湖)地区。组建了第一支深入山东的队伍——苏鲁豫支队,父亲是军政委员会书记,是一把手。到山东的时候只有2000人,部队扩编很快,仅一年多的时间到1939年,苏鲁豫支队就发展到13000人,共设4个大队,也就是团的编制,每个大队设4个营,此时苏鲁支队就是一个整编师的规模了。而同一时期和115师师部一起来到鲁西北和祈蒙山区的686团还是3000多人。以当年的苏鲁支队为基础诞生了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几个王牌部队一、以副支队长梁兴初率领四大队也就是原挺进支队,再加上几个连的兵力,由留在湖西坚持斗争,后来该部队发展到7000多人成为山东1师,开赴东北,组建东北野战军一纵,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8集团军。二、苏鲁豫主力部队1、2、3大队向豫东、皖北发展。整编为新4军3师7旅,到东北后改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