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案兰州市西固区和平新村小学吴贵胜一、课题的论证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本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我国在2001年6月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标志着中国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时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本课题研究跟紧全国教育改革先行地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的发展趋势,将为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教育起到广泛而积极的示范作用。2、课题提出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展开。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我省榆中小康营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是紧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课题界定本课题所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系指《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即完全由他人做主的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意即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的一种组织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基本的学习单位,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特别是生生互动,共同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活动。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针对纯粹的“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发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从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探索性学习是围绕着提出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主体,在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实施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2、发现教学理论。发现教学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成效。3、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的探究活动,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4、新课程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四、研究目的1、探索构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提高课堂教学成效。2、促进教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发展中的全面关注,加强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调控和指导。3、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型,转变学生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五、研究内容1、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2、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3、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六、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