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关注和重点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坚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从历史经验看,“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进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广阔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阔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国家长治久安才有可靠的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有新进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新飞跃,农村民主管理水平有新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有新优化。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走出一条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的现代化农业进展道路,形成一个惠及广阔农民的民心工程。 2.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活力。广阔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者和受益者。必须充分信任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调动起他们的制造精神和制造潜能。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整体素养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当实行“三管齐下”。一是加强素养教育。要抓好农村幼儿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的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同时办好县、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为农民开展中、短期培训,把提高农民“应知应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作为素养教育的重点。对于即将转变为城镇居民的人员,要切实加强从农民到市民的素养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非农化转移;对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人员,切实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其实际水平和能力,努力培育和造就新一代知识型农民。二是改造农村环境。首先是生产环境。应根据生产力布局规划,制订详细的功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能定位区划,重点规划和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居住区和商贸区。尤其要使农业用地集中连片,成片开发,为进展高效农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培育知识型农民奠定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