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育与技术的再次较量 华中科技大学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先生是经济合作与进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为我们所熟知的是,2000 年他策划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下均简称为 PISA),开启了国家和地区间通过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教育系统间深层次的比较与思考。至今参加PISA 测试的学生样本数量可代表全球 2400 万 15 岁的学生,相当于上海的总人口数量。这些学生来自 9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经济体对全球的 GDP 贡献达到总量的 90%。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上海连续参加了两轮 PISA 测试并在国际排名上名列前茅。上海学生让人惊艳的 PISA 成绩使上海教育为全球瞩目。 目前面对未来的教育进展的首要症结,既不是公平和质量,也不是教育经费或资源的低效使用,而是学校系统组织方式的落后。我们需要重新界定教育,包括什么是最适合学生的教育,第 1 页 共 6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什么是最有益于学生个体进展的学习策略等。教育工作者应当基于学生的未来开展教育,而不是面对过去,背向未来。 工业社会的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筛选机制让优质的资源集中在精英的培育上,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知识复制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大量同质化、功能化劳动力的生产。300 年前工业社会初期,正是这种教育体系革命性的诞生,使得人才培育最大化地满足了工业社会的生产力进展需要,减缓了因技能不足而导致失业等社会阵痛。显然,在那个时代,在教育与技术的较量中,技术革命性地建构了新的教育体系,现代学校体系因此而诞生。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推动教育进展的因素,技术虽然改变了教育的形式,但改变不了教育的初心。在教育与技术的较量中,教育始终坚守着促进人的进展和社会进展的宗旨。教育与技术的较量,本质上是技术推第 2 页 共 6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动教育进展的过程,也是教育适应环境、重构自身和推动技术进一步进展的过程。教育的重构,是围绕进一步促进人的进展和社会进展的教育理念、体系、内容的重构。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展史中,这样的场景也不过数次。 今日,我们幸运地置身于一场崭新的、历史性的教育与技术较量的尖峰时刻。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和日益普及,正在革命性地建构信息社会新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相比之下,教育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工业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都没有实质性改变。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