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整理扬州评话《武松》的历史反思

整理扬州评话《武松》的历史反思_第1页
1/7
整理扬州评话《武松》的历史反思_第2页
2/7
整理扬州评话《武松》的历史反思_第3页
3/7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整理扬州评话《武松》的历史反思 孙龙父(1917―1979)与王少堂(1889―1968)两位先生合作整理《武松》,其成就与经验值得记取和反思。有文字记述说书以来,只是书台上的表演,艺人不会奢望说书会变成纸质本置于案头,更不要说跨文化、跨语系传播。出版《武松》实现了从口头到书面的艺术形态转换,评话有了变听讲为书面阅读的传播经验。此举打破了知识阶层文化与市井细民文化间的壁垒,在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建立起通道。 孙龙父在没有理论准备与经验时被委以越界的工作,却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他从未介入过扬州评话艺术,却日益加深对它的热爱,从《武松》整理起始,进而致力完成《宋江》《石秀》《卢俊义》三部书。他与王少堂先生的交往从身份礼敬、商榷书情到寻找与建立共识、彼此信任,形成了比合作关第 1 页 共 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系更高的交谊;在此过程中他实现超越、展开理论思考,延伸到扬州评话的历史深处。 整理扬州评话遵循戏曲改革的原则,乘 1959 年国庆献礼的东风出版。整理出版扬州评话《武松》的酝酿过程长达五六年时间:1953 年王少堂在南京夫子庙红楼书场等处说书,南京市文化局用一年多时间录音、笔录,记下“四个十回”大书(武松、宋江、卢俊义、石秀,石秀仅最后几段未记录完整)的全部书词;1954 年移交扬州市文化处后,又和少堂老人核对书词,更记录整理其《我的学艺经过和表演经验》。 “王派水浒”的整理工作遇到过两道“门槛”。其一是“戏改”,必须整理改造“王派水浒”,使之符合《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体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1958 年秋天,王少堂进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老舍在《人民日报·副刊》撰文《听曲感言》,推崇“他的口中没有废字浮词,直录第 2 页 共 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下来就是好文章”,然而直录下来的书达到了“人民戏曲是以民主精神与爱国精神教育广阔人民的重要武器”的改革要求吗?“王派水浒”来自旧时代,必定沾有封建意識,1958 年他被选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他的态度怎样才有利落实戏改精神。第二是“人才”,配合王少堂整理文稿,须掌握扬州评话的艺术形式,娴熟下江方言,具备丰富的地域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学鉴赏与价值推断力,应该有素养却不能有文人脾气,要甘为他人作嫁衣裳,最好年龄上与心理上都甘于以少堂老人晚辈自居,以保证合作愉快。为跨越这两道门槛,中共扬州市委领导组成一个“扬州评话讨论组”,开会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整理扬州评话《武松》的历史反思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