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效益意识“生产进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干净、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迥异于传统、绚丽多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我国新农村建设是和城市化、工业化及至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联的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使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就必须强化效益意识。 基础设施建设与效益 在新农村建设的二十个字方针中,最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村容干净”,因而这也往往最容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事实上,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提出了类似于“从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入手”的口号,一些地方官员甚至号召在农村大兴土木,所谓示范村、样板工程大有市场。我们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必须面对这样的局面:今日的农村,那种被认为是农耕社会固有的安土重迁、深固难徙的观念,已经逐渐被人忘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携家带口离开了故土,留守的主要是妇女、儿童、老人。笔者在实际调研和问卷调查中猎取的信息是,一旦条件成熟,近七成(其中主要是年轻人)打工族最终的意向是离开居住地。因此,假如脱离实际,鼓舞甚至诱使农民将初步完成的原始积累投入到整齐划一的农村住宅建设中,让他们复制自我,固化自我,这是巨大的浪费。 韩国新村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通过新村运动,韩国使 93%的人口顺利进入了城市,农村人口仅占 7%,但这 7%的人口仍然是进展的一块“软肋”。今日的韩国农村,青壮年浩浩荡荡进城后,只有老弱病残留守。一部名为《只有老人的村落》的韩国纪录片,表达了这样的忧虑:村庄因年轻人消逝而日益衰落,甚至成为空巢。房屋、学校、道路、水利、电器,曾经是韩国新村运动的目标和成果,现在却要孤单地遗留在可能成为空巢的农村。 而且,不管是以自然村还是以行政村为单位,新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只能是自然淘汰、选择,然后固定的过程,内源需求导向起主导作用。在当前这个转型期,居民点的扩大还是萎缩、兴还是衰,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要经受时间的汰洗。过多的行政干预、想当然的集中建设很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自然选择中留存的村落建设,也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和已有的乡村模式,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而应该着眼于生态平衡,建出特色。 土地的集中、集约、特色产业与效益 在不少乡村,农民进城之后,其承包的土地往往成为心病,因为不同意心挂两头,有时干脆抛荒了之。这是因为土地效益低下所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