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新教材的编写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律常识,小学尤以规范教育为重,所以这既是道德教材也是法治教材。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有关《教育的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当以德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国家所需、社会所需,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原来的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改为《道德与法治》,它不仅仅是教材的改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相应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等也发生了变化。道德和法治的学习,是本学科的主旨。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该如何为祖国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我们该如何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础?通过多次参加网络培训、专家讲座、教材辅导,笔者对教材的认识有了一个新高度:新课程是把握好教育意识形态的战略选择;是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奠基工程;是落实政治部署的必然要求。2017 年 9 月,笔者开始从事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多方查找资料学习、体会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材有了新的领悟,了解了学科教材在编排上的特点:教材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教材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教材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教材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本次课程提倡课程综合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发现及合作等学习机制。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将是国民教育的首要任务。新课程,也是新挑战。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顺应时代的需求。我们已进入 21 世纪,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人们具备高度的文化科学素质,具备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需要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1 世纪又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求人们要具备竞争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具备社会交往的能力。而最为重要的,21 世纪是法制社会,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想自由地生活和工作,没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将会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