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1. 不良贷款的定义: 不良贷款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2. 不良贷款的分类:我国自2002 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3. 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下面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些探讨。(1)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另外,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2)银行自身经营管理A.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的机构,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及风险偏好决定了其资产质量的好坏。一般情况下, 贷款资产组合主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种因素,如何选择亦主要取决于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冒险激进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其安全性指标变低、 风险性指标变高; 保守谨慎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其收益性和风险性指标就会变低。B.绩效考核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银行绩效考核体系设置逐步科学合理,但依旧呈现风险内控指标分值低、经营注重短期化、风险滞后的倾向。在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上,考评指标较侧重规模扩张与短期效益最大化,打破了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这必然埋下各种风险隐患。C.贷款管理。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贷款最基本的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 这项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得力, 查处不严格;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现象日益突出;“人情贷”、“谋私贷”“盲目贷”等各种违规贷款时有出现,三查制度流于形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