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春版《故乡的元宵》文本细读编写意图《故乡的元宵》 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板块的一篇课文,本板块凸显“民俗”这一主题。由两篇课文组成:沈从文的《腊八粥》和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当今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有些淡漠,热衷于过洋节。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不要冷落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借助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引领学生走进“民俗”,感受“民俗”。主要内容《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年之过去的惋惜,快乐的日子虽有,可总是很短暂的,我们要享受那幸福时光,但也要学会珍惜,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教学目标1. 认识九个生字,会写八个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3. 了解作者笔下故乡元宵节的相关习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喜爱。4. 体会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重点:边读边想像画面,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难点:由于地域风俗和年代不同,理解课文有困难,边读边想像画面。题目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元宵节有成上元节。2 作者汪曾祺【 1920.3.5 农历庚申年正月十五元宵节~1997.5.16 】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县城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1939 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