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建设的四个切入点随着 1998 年“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数字城市已成为城市信息化的关键。国外数字城市发展基本上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是城市政府与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是城市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联网连接,第四阶段是完成数字大厦、数字社区、数字城市的建设。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前三个阶段的任务,正在开始第四阶段的建设。而中国数字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体系研发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已有近 40 个城市提出建设数字城市规划。这些工程大多是在省市信息化目标框架下的 3S 工程。数字城市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城市门户网站,是政府以后台数据库为支撑,面向公众统一提供信息及服务的窗口。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等在因特网上先后推出一批标以数字城市的网站,以及城市门户网站,估计超过 5000 个。二是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据不完全统计,80%的城市信息都与空间位置有关。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信息以及与空间信息相关的应用已成为联接城市信息化系统的纽带。1 城市生活服务型这种模式以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保障,以开发应用信息数据资源为重点,以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分发与应用机制为核心。以空间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化水平高的美国为代表,联邦地质局(FGDC)和国际宇航局(NASA)掌握着美国及世界各国的大部分不同分辨率、不同层次的空间数据资源。几乎美国各州的主要大中城市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各自的城市门户网站,发布所有与本城市有关的信息,为公众提供方方面面的城市生活向导服务。典型城市早在 1994 年,上海就提出建设“信息港”信息港的概念与信息高速公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概念相比,相对来说,其内容的综合性要强一些,能反映城市的特点。上海是个港口城市,“港”首先是开放,同时既有航线、码头、货物,也有管理,是一个集约性的综合概念,能全面反映社会信息化。所以最后把整个上海的信息化建设定为上海信息港建设。1996 年上海正式部署建设上海信息港,力求用 10 至 15年时间基本实现城市信息化。2000 年,上海又把优先发展城市信息化确立为未来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把城市信息化作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步骤,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产业全面升级的发展道路。目前,上海已启动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设。“中国上海”门户网站目前已经提供了近 150 项可在网上办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