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外交统一战线民族政策过渡时期49—561949——19521、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政治前提、组织基础[1949年人民政协的内容、意义]、军事、理论基础、民心);概况[开国大典];意义[国内、国际];面临的困难(国内:军事、政治、经济崩溃[原因国帝战、表现];国际:美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2、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发展创造条件·追歼逃敌全国基本解放(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文件、意义);·抗美援朝赢得稳定国际环境(原因、性质、文件、意义);·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制度(原因、目的、时间、文件、内容、特点、意义);·镇压反革命稳定社会秩序(必要性、内容、意义);·三反五反运动(原因、内容、意义)1、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必要性、双重性质、实质、意义)·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财政开始好转(稳定物价:原因、目的、措施、意义;统一财经:必要性、措施、意义)·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使之纳入国营经济的领导(调整的原因、政策、意义)·发展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农村: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城市:工矿企业推行民主改革[政策内容]和生产改革[政策内容];劳动模范[孟泰、耿长锁])国民经济恢复·表现:到1952年底,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工农业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意义:巩固了政权、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初:一边倒:开展积极外交,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1、国际环境的变化:资本主义体系严重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美国对华外交孤立2、外交原则:实行独立自主外交3、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屈辱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和特权);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扩大中国国际影响)3、外交大事:·第一年与17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发展与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外交成熟(内容、意义)·第一次与世界五大国身份出席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出席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促使会议圆满成功(地点、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意义)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概况: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人大出现前代行人大职能,制订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作用:对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中起了重要作用1、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2、确立民族政策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3、1953——1956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一届人大制订1954年宪法(时间、会议、宪法内容、性质、意义)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特点、实质)和制订一五计划(内容、特点)·三大改造:农业(原因、方针、原则、方法、形式);手工业(同前);资本主义工商业(必要性、政策、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概念);改造的意义与局限3、一五建设成就·原因:·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交通运输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模范国际环境: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中国,苏联给予中国很大援助阶段特征:在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革命任务变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2、政治制度变化:由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转变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3、经济基础变化: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合作社、个体农业手工业、国家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过度到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4、阶级关系变化: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或改造(民族资产阶级);5、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