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桃花心木的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间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纳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一、有效的课前预习,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学生要能根据需第 1 页 共 8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要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1、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2、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表达。 第 2 页 共 8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3、划出自己不能完全读懂的句子,在书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育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二、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进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进展是不可替代的。”老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学生则实行反复诵读的方式第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