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氯乙酸中毒急救氯乙酸属卤代乙酸物质,为无色易潮解结晶体,易溶于水;氯乙酸化学性质活泼,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吸入或皮肤接触氯乙酸溶液,可迅速大量吸收造成严重的急性中毒。 一.毒理学实验 1.1 急性毒性 氯乙酸经口 LD50 小鼠为 255mg/kg,大鼠为 76 mg/kg,豚鼠为 80 mg/kg;小鼠腹腔注射最低致死量(MLD)为 500 mg/kg。大鼠皮下 LD50 为 5 mg/kg,豚鼠为5%~10%皮肤表面积染毒氯乙酸,5 小时后动物相继死亡。急性染毒后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反应迟钝,肢体震颤、抽搐,最后昏迷死亡,主要脏器有充血、出血,颗粒变性的病理变化。大鼠 10%氯乙酸母液灼伤时,经 3~6 小时死亡。 1.2 局部刺激作用 皮肤接触氯乙酸溶液可引起充血、水疱、组织软化,甚至形成糜烂或溃疡,受累皮肤常呈棕褐、淡褐黑色,或由灰白、灰黄逐渐演变成棕褐色。吸入氯乙酸酸雾,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长期低浓度吸入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酸雾刺激眼时可有眼部痛苦、结膜充血,严重者可发生角膜溃疡。 二.临床表现 2.1 皮肤表现: 氯乙酸皮肤灼伤后,可出现充血、水肿、水疱,常伴有剧痛,水疱吸收后出现过度角化,经数次脱皮始愈;因氯乙酸可经皮肤迅速吸收,若清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引起吸收中毒,经皮吸收氯乙酸中毒的发生和预后与接触面积、剂量和浓度以及创面清洗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氯乙酸灼伤的现场处理对急性中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2 全身表现: 氯乙酸中毒后在短时间内约 2 小时,可出现意识模糊、烦躁。恶心、呕吐、抽搐等中毒症状,病情继续进展,出现血压下降,角膜反射消逝,压痛反射迟钝,逐渐昏迷,呼吸呈吸气性困难,最后呼吸心跳突然停止而死亡。中毒死亡一般发生在灼伤 6 小时后。实验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心电图亦可由改变。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三.机理及诊断治疗 氯乙酸中毒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不同学者以不同的角度和水平解释氯乙酸中毒机理,总之,氯乙酸毒效应的发生和进展,不是单一的“机理”所决定的,而是多种原因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尚有待讨论和探讨。关于氯乙酸中毒的诊断,因急性氯乙酸中毒一般是在化学合成、使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或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氯乙酸酸雾所引起,有确切的接触史,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检查易诊断。而对氯乙酸中毒的急救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主要为现场及时彻底用水冲洗,再进行支持及对症治疗。急性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