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区域文化(论述题请自主作答, 发现相互抄袭或从网上抄袭者记0 分 , 答案仅供参考,请修改后上传,切勿原样照搬)论述题C 从冒籍现象分析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为了鼓励更多的台湾读书人到福州应考,福建的地方官员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开始,便不断地以奏折的形式,请求朝廷对台湾读书人网开一面,录取时给予倾斜。很快便得到礼部的赞同。设立保障名额大大鼓励了台湾士子的进取之心,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科举考试的发展,也使闽台之间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联系更加密切。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中稍通文墨者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然赴考。一旦考中,便迅即返归故里。从闽台科举考试长期以来是一体化关系的角度考察,冒籍也属正常现象。数百年来,闽台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地缘相近,两地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台湾的居民大多是早先福建移民的后裔,与祖籍地有着各种联系,不少人甚至还具有同族、同宗、同姓等关系,两地士子同在一个乡试考场应试,语言、生活习俗几乎没什么两样。若没有这些因素,多数冒籍者便不可能成功。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D 对比闽台民间信仰,你是如何理解闽台民间信仰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民间信仰的分灵、进香与巡游,体现了闽台文化的根与叶、源与流的密切关系。早期移民入台时,对乡土神灵的信仰,不仅使之在精神得到依托,还巩固了移民群体的地缘关系。他们将祖地的乡土神灵如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神像或香火袋作为护身符以祈求保护,逐渐在台湾建立福建诸神的开基庙,再从中分灵到台湾各地,形成福建主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庙的三层关系网络,台湾庙宇分灵如同中国家族祭祀中的分灶火,除长子继承父亲的老灶外,其余诸子只从旧灶中取一些炭火放进自己家中的新灶,表示薪传不绝。经过分灵程序, 确立分庙与主庙之间存在类似父子的关系。在大陆沿海普遍信奉的莆田籍妈祖被移民视为航海保护神,移民渡海来台湾的时候携带妈祖神像和神位,以求渡海平安,抵台后完全仿造大陆神庙样式在台建造妈祖庙,1983 年台湾省的妈祖庙有515 座,香火之旺盛在台湾众多的神灵中独占鳌头。在台南、鹿港、台北和淡水等地也有供奉观音菩萨的龙山寺,有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