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论木心的江南怀乡诗浅论木心的江南怀乡诗 内容摘要:木心的诗集《云雀叫了一整天》集结了较多江南怀乡诗,而目前为止讨论界很少从江南文化的角度讨论。这类诗歌描绘了鲜亮的江南风俗、风景、风情,凸显了这位流散作家对江南故土深沉而冷静的情感。同时,还潜藏着江南文化传统与京派文学和西方现代派的纠葛。 关键词:木心 乡土 江南文化 京派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一.江南文化下的乡土风情 木心生于环境优越的浙江乌镇。乌镇居杭嘉湖平原与京杭大运河畔,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云雀叫了一整天》中《少年朝食》等篇表现了乌镇地理环境对其怀乡诗的影响,尽现江南的风俗性与风景性。 《少年朝食》上半节,“平湖糟蛋”①、“蒸撕笋”、“豆干末子拌马兰头”皆是江南饮食民俗。晓畅又古奥的语汇使江南风俗跃然纸上。江南丰腴的物产投射进木心诗歌便是这种“烹饪怀旧”。 《河边楼》中的“小运河”、“河滩”;《春汗》中的“竹林”、“柳枝”、“芦苇”;《清嘉录其一》中“挽纤行急”的“舟子”等意象则是柔美风景的灵动写意。 江南文化在木心诗中呈现了如何风情?《少年朝食》下半节以“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一联为界,上半节的俗语与民俗转为下半节的文言与悲情。诗歌从乡俗白描进入古典抒情,风俗画转为风情画。“而今孑身永寄异国”、“诗书礼乐一忘如洗”两联更将悲剧诗情推向高潮。前一联廓清作者不幸的流寓身份,后一联则用反语表达对母国文化的“救赎”。离乡的孤独指空间距离,更是与同胞对待文化根系上的疏离,作者希望传统经典“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救出汉字、救出汉语”,使得“悲观主义止步”②。 二.江南文化传统与京派风味的交合 江南文化以阴柔之美的“水性”取胜,所谓“近于水者其人文以弱”③。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明清以来经济繁荣使通俗文艺与精英文化兼容,又形成雅俗共融性。此外木心怀乡诗还与京派风格有所交合。 《河边楼》使运河边的江南水性尽显,“溷绿小运河,岸畔瓦房栉比。芦苇丛中石阶,檐栏盆盆红花”并且柔美以外更添媚意,“推窗风来蛙声满水田,爱,就抱着爱,夜夜欲壑难填”,水性风光以外娇艳心理从小河之柔波里出现。 《云雀》集中的怀乡诗兼有典雅文言与白话俗语。《少年朝食》下半节引典入诗,如“东坡剑南皆嗜粥”、“梁昭明太子读书于我家后花园,窗前的银杏树是六朝之前的”、“昔《文选》王褒之赋曰,良醰醰而有味”,诗尾又有古体诗:“美粥岂易得,煮粥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