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_第1页
1/7
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_第2页
2/7
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_第3页
3/7
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1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悖论在以“应用型”为核心的人才特征要求下,换句话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特征的高职教育,学生毕业后却仍需要连锁企业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其进行系统培养。究其原因,问题出在连锁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素质的有效转换及考核上。近年来,连锁专业建设一直致力于从连锁行业人才需求出发,重点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实践中学生缺乏将获取的理论知识有效转换成职业操作的能力。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专业基础课程除连锁经营和连锁经营法规外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电子商务、营销心理学、企业会计与财务等课程。其中大多数的授课教师以工商管理大类进行教学加之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使得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脱节。连锁专业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以能力递进原则开设基层岗位操作、主管岗位能力及店长岗位能力项目、拓展能力项目等课程但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教学困难,期间由于学生在连锁经营管理和策划能力、商品流通管理能力、连锁信息系统操作维护能力等业务能力培养方面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远远低于预期。在考核环节,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无法通过传统方式加以考核。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定位下,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竞争压力大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据调查多数学生填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因其实用性强,就业范围广。笔者跟踪近三年来所在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就业率达 100%(除专升本外)。但进一步分析,仅不到 50%的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且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竞争压力大。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格在零售业连锁门店店长级管理人员,使得连锁专业学生对就业范围认识过于狭窄,过度集中在大型连锁超市管理人员、中小连锁企业店长等管理岗位,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面,导致人才竞争激烈。另外,在人才具备要素中,连锁企业最重视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但连锁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职业稳定性差,流失率高,对自我认知有偏差,缺乏企业忠诚度和明确的职业规划。笔者研究本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素质课程,因教学资源限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采用工商管理类通用教程,并未针对连锁专业学生将职业道德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吃苦耐劳、服务意识、诚信经营等基本素质及连锁专业要求的通用能力,包括领导、沟通、计划、执行、团队协作、激励、应变等能力培养欠缺,尤其是缺乏针对连锁行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