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师范大学《食用菌栽培技术》模拟卷通识 ②(2011.03.25)一、名词解释1.食用菌: 食用菌俗称菇或蕈,是一类可供食用的真菌的总称,如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等。2.组织分离法:指通过菇体组织分离纯种的方法。具体步骤:选择种菇→ 表面消毒( 75%酒精或 0.1% 升汞) →撕成两半 →取菌柄菌盖交界处→ 小块菌肉 →移入 PDA→ 培养 →观察 →转管 →纯种。3.菌丝体: 许多菌丝相互交错成的网状物。4.巴氏消毒法:采用 60~70℃的温度处理15~30min 的消毒方法。如双孢蘑菇培养料在后发酵期间,为进一步消灭病虫杂菌,就采用巴氏消毒法,一般是在60~62℃下,保持4~7h。5.恒温结实型:结实温度保持恒定不变可以形成子实体。如白蘑菇、黑木耳、草菇、猴头、灵芝等。6.变温结实型:结实温度保持恒定不变,不能形成子实体,只有变温才能结实。如香菇、平菇、金针菇等,一般用8~10℃温差的低温刺激。7.孢子印:指成熟伞菌在静止的空气中释放孢子时,其沉积物所形成的图纹。8.子实体原基:双核菌丝大量增殖后,在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时,形成火柴状状的扭结团。9.食用菌的子实体:由已分化的菌丝体组成,能产生孢子的菌体或菇体。可供人们食用。10.食用菌遗传标记:能反映不同基因型个体遗传差异并稳定易辨的性状特征。11.单倍体阶段:从减数分裂开始,经过担孢子,担孢子萌发成单核菌丝,直到单核菌丝进行质配以前的阶段。12.食用菌菌根:食用菌的菌丝能和高等植物的根系生长在一起,形成互供养分的共生体。13.菌肉:菌盖表皮下面的松软部分。结构、厚薄、质地、颜色、味道等多样化。14.次生被果型:最初子实层的形成是外生的,裸果型的,随后幼小菌盖的边缘向菌柄内侧弯曲或幼菇菌柄上部向外扩展,子实层被包围,形似被果型但担子果成熟时,菌柄伸长,子实层又外露的担子果的发育类型。15.双因子异宗配合:交配型由两个具有复等位的、互不连锁的A 和 B 因子所控制,该种菌的担子减数分裂后形成的担孢子分成A1B1 、A1B2 、A2B1 、 A2B2 四种不同的交配型,只有A 和 B 两个因子都不相同的单核菌丝间的交配,才能完成有性生活史。16.食用菌育种:是一门研究选育食用菌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17.食用菌营养缺陷型:对某种维生素不能自给的食用菌(或菌株)。18.布勒现象:同种菌株间其单核菌株会被双核菌株双核化的交配现象。19.二极性异宗配合:交配由一个具有复等位基因的A 因子所控制,进行减数分裂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