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兴电灌区马铃薯疮痂病的调查报告兴电灌区是我县三大高扬程灌区之一,包括靖安、五合、东升、北滩四乡,灌溉面积19.5万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等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适宜我县高扬程灌区种植的马铃薯面积不断扩大,其种植经济效益在小麦、玉米、油葵等常规作物之上,2000年至 2008年种植面积由2.58 万亩增加到8.2 万亩,灌区户均种植面积达3.46 亩,已成为促进我县兴电灌区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但是,近两年来不断生发和蔓延的马铃薯疮痂病却极大地影响到马铃薯的生长成形,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马铃薯种植的经济效益。9 月初,正值兴电灌区马铃薯收获时节,笔者就当地马铃薯疮痂病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了解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症状及危害程度近两年来,马铃薯疮痂病在我县兴电灌区的马铃薯种植区不断蔓延,平均发病率约为6-8% ,较严重地块发病率可达到15%以上,该病主要为害马铃薯块茎,最初在块茎表面产生浅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大斑,以后病部细胞组织木栓化, 使病部表皮粗糙, 开裂后病斑边缘隆起,中央凹陷,呈疮痂状。由于发病马铃薯块茎粗糙,形色难看,故无法按正常价格销售,绝大部分被以最低价(0.20-0.36元/ 公斤)收购用于马铃薯淀粉加工。在马铃薯疮痂病较为为严重的地块,如按正常产值 (1500 元/ 亩)估算,其产值约减少230 元。今年,受马铃薯疮痂病的影响,我县兴电灌区马铃薯年产值降低约689 万元,其危害程度之重为近年来各类马铃薯病害之首,应当引起我县农业行政部门和农业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立即研究根治方法,最大限度消除马铃薯疮痂病对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危害。二、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规律及其病原确认虽然马铃薯疮痂病在兴电灌区的大面积生发蔓延,但广大马铃薯种植农户对该病尚未有明确认识,对于如何根治更是束手无策。 9 月 24 日,经县农技中心植保站科技人员对患病薯块进行检测分析,确认其为马铃薯疮痂病,并对其病原及发病规律做出了初步描述:马铃薯疮痂病病原属放线菌链霉菌马铃薯疮痂链霉菌细菌,其菌丝细长,有分枝、多核,直径为0.5-1 微米,末端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孢子圆筒形,无内生孢子,大小为 1.2-1.5微米×0.8-1 微米。马铃薯疮痂病病菌一般在种薯上越冬,或在土壤中腐生。病土、带菌肥料和病薯是主要的侵染源。病菌一般经由土壤气孔从马铃薯表皮皮孔或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