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过度开发严重影响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原标题:过度开发严重影响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 11 月 3 日至 4 日在武汉进行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上,多名专家提到,长江流域水利枢纽项目众多,其中小水电达2.41 万座,过度、无序开发已给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中国科学院曹文宣院士长期关注长江上游水生生物保护和河流生态环境修复问题。11 月 4 日,在“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分论坛上,曹文宣介绍,长江上游分布有鱼类 286 种,其中局限分布在上游各干支流的特有鱼类 124 种,占 43.3%;长江鲟、白鲟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在上游水域栖息,“这些珍稀和特有鱼类,是上游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需重点保护”。 然而,始于 30 多年前的“西电东送”,已在长江上游修建第 1 页 共 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不少水电工程。2024 年 2 月《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2024-2030 年)发布后,上游干流与主要支流规划了若干水电站,形成梯级开发。 2024 年 6 月 19 日,国家审计署发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结果》显示,截至 2024 年底,长江经济带有 10 省份建成小水电 2.41 万座;8 省份 930 座小水电未经环评即开工建设;过度开发致使 333 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断流,断流河段总长 1017 公里。 曹文宣介绍,这些小水电一般建在流量较小的二级或三级支流,一些装机容量仅几百千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小水电缓解了当时能源短缺的困境。但它们数量多,大量引水式电站使河流断续脱水,“发电收入很可能不够抵偿对水域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 当前,有的“修复”做法是,在梯级水库间修建过鱼设施、第 2 页 共 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放流特有鱼类。在曹文宣看来,由于水库内已无特有鱼类的栖息生境,这些举措并不是生态修复,“耽误了时间,一些物种得不到有效抢救,同时还造成了资金浪费。这种情形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讨论所讨论员万成炎看来,长江水生环境面临的第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大坝阻隔、生境破裂化”。 万成炎分析,坝上坝下生物种群隔离,一些物种不能在历史上原有的产卵场自然繁殖。中华鲟虽然在葛洲坝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但繁殖规模极其有限。 他还提到,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造成流水水生境锐减,鱼类产卵条件或其早期资源存活的流程不能满足需要,多种依赖流水生境完成生活史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受到明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