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有哪些情感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着临别之时,赋诗赠予亲友的文化传统。诸多的送别诗,不仅仅反映了文人与亲友之间良好的社会交际关系,更是诗人们内心才情智慧与深情厚谊的外化。自《诗经》起,人们便开始创作表达送别诗,至盛唐,送别诗创作达到了空前繁荣,创作送别诗的传统不断延续,使得这一题材的诗作渐渐具有了鲜明的特色,而其中所蕴涵的深切情感,更发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力与丰富的文化内蕴。下面是送别诗有哪些情感,欢迎参考阅读!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诗的国度,文人们缘事而发,寄情于诗中。而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创作,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皆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悲莫悲兮生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对于别离的感伤,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无分古今中外,都能引发人们心中深深地共鸣。曹道衡在《江淹及其作品》中谈及江淹的《别赋》时,阐述了其对离愁别绪情感的发生原因的理解:“古代的交通极端不便利,长途旅行,往往穷年累月,而且由于交通工具落后,再加上封建时代的治安很少保障,旅途常常有危险,因此,在古人心中,几百里,一千里就是极大的距离了。从自然条件来说,古人的特别重视别离,也正是上述原因之故。当然,除了古代交通不便以外,社会的条件更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的。不论社会的和生产的斗争也总是以家庭或亲族为单位来进行。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和亲友,当然在一系列问题上失去支持而感到软弱无力。再加上在家长制的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也特别深,因此人们也总是愿意长期与亲族团聚在一起而不愿分开。”①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深深感觉到了生命短暂,离途遥远,聚少离多的人生境况具有跨越时空的共性,总能引发人们的深切感慨,在交通与通信极为不便的古代更加明显,有时离别之间,就是生与死的间隔。又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对于家庭纽带的重视,使得中华民族对离愁别绪有了更加强烈的触动。而这种情感,催发了文人们吹响心中“别离的笙箫”,赋诗赠别亲友,抒发对亲友的嘱托以及自身的感慨,而随着送别诗这一题材的日渐成熟与丰富,送别诗更是表现出了情感的多样性,在蕴含着抒发惜别之情的共性之中,又充满了诗人们的个人情感色彩。元代人杨载对送别诗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不同之处作出了分析,他在《诗法家数》中有云:“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