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016 年版)一、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 ICD-10:B16.901 急性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或 ICD-10:B16.905 急性无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或ICD-10:B16.904 乙型病毒性肝炎。(二)诊断依据。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 年,第 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1.既往无慢性乙型肝炎病史,近 6 个月内可能有输血、不洁注射史、与 HBV 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家庭成员特别是母亲 HBsAg 阳性等危险因素暴露史。2.急性起病,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恶心、厌油腻等胃肠道症状(也可无自觉症状),尿色正常或为浓茶色。3.血清 ALT 显著升高,T-BiL>17.1μmol/l或正常,血清HBsAg 阳性和(或)HBV DNA 阳性和(或)抗HBc IgM 阳性可诊断。如急性期 HBsAg 阳性,恢复期 HBsAg 转阴、抗HBs 转阳也可诊断。4.对高度疑似病例,也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的HBcAg 和(或)HBsAg,或用原位 PCR 检测肝组织中的 HBVDNA 作出诊断。(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 年,第 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为主。2.一般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急性期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维生素。3.对症支持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 ①非特异性护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②降酶药物:甘草酸制剂等;③退黄药物:腺苷蛋氨酸等。(2)中医中药。(3)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4. 对病情进展者需要加强凝血酶原活动度的监测,肝功能衰竭者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四)标准住院日为 21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B16.901 急性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或 ICD-10:B16.905 急性无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或 ICD-10:B16.904 乙型病毒性肝炎。2.急性起病,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恶心、厌油腻等胃肠道症状(也可无自觉症状),尿色正常或为浓茶色。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 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3)胸部 X 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4)HBV-M、HBVDNA 定量、抗 HAV-IgG/抗 HAV-IgM、抗 HCV、抗 H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