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3.思考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难点:思考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一)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为“亚圣”齐读孟子的名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具体体现为:•1、民本思想•2、性善论•3、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二)《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 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二、初读1.正音• 怵惕(chù tì)• 恻( cè)隐• 内(nà)交• 要(yāo)誉• 羞恶(wù)2. 题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三、研习文本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