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概览 10%一、乌江门户(地理位置)涪陵区位于东经 106°56'—107°43',北纬 29°21'—30°01'之间。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二、物产丰富(资源环境)涪陵区土地面积为 2941.46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67045 公顷园地面积 5332 公顷林地面积 126133 公顷。涪陵区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原煤储量 3071 万吨,石灰石储量 4 亿吨,天然气储量 17 亿立方米,铁矿储量 2249 万吨,铝土矿储量 54 万砘。页岩气产能达 10.81 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 73.3%三、文脉悠长(历史文化)涪陵 2000 多年前曾为巴国都城,自唐代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是程朱理学发祥地之一,北宋大儒程颐曾长期在涪讲学、注《易》是全国革命老区,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于此。涪陵榨菜被评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下碑林"白鹤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三线建设"丰碑 816 地下核工程是目前已解密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上亿年地质运动造就出武陵山大裂谷等自然奇观。建议展项:壁挂地图+通电玻璃:壁挂地图显示涪陵基本区域位置和交通状况,外侧设置通电玻璃,播放涪陵城市宣传片;图文展板显示城市基本信息巴国故郡/福地 25%一、一步干年(历史沿革)早在距今 5000 年以前,区境已有人类居住。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曾为巴国国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战国后期为秦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 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郡治彭水郁山镇)。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 34)置涪郡(又名枳城郡),为区境置郡之始。南北朝时,郡县建置变化较大。隋置涪陵县、丰都县、垫江县,分隶巴郡、巴东郡和宕渠郡。唐置涪州,辖武隆县、涪陵县、隆化县。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元置涪州,辖武龙县。明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清置涪州,不领县。民国初(1913 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东川道)四川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