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特色第八十二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早期研究证实,用灵长类动物代替人接受脉冲或直流电刺激,发现超过一半的电流都穿过了颅骨到达脑组织。tDCS是一种老式刺激方法的新应用,把 1-2mA 的微弱直流电通过表面电极导入颅内,对神经的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但能以电场作用方式影响刺激电极部位下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引起细胞膜局部电位、阈电位的改变,正极下神经元兴奋性增加,负极下神经元兴奋性减小。因为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容易普及,tDCS 对神经兴奋性的双向调节正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兴趣。 tDCS 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不受控电刺激对大脑进行调控的报告。最初埃及人发现了鲶鱼的电特性,但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在临床应用。Plato 和 Aristotle发现,电鳐鱼放电时会使人产生麻木的感觉。后来人们将电鳐鱼放到头皮上用于治疗头痛,虽然方法很简易,但这是最早的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随后,罗马人开始培养专门用于治疗头痛的电鳐鱼,并开始在庞贝古城推广。到了 11 世纪人们开始尝试利用电来治疗疾病,穆斯林名医 Ibn-Sidah 曾经建议使用活的电鲶治疗来治疗癫痫(epilepsy)。随着 18 世纪电池的发明,对经颅直流电刺激进行系统评估成为可能。Walsh (1773), Galvani (1791, 1797), 以及 Volta(1792) 都认识到不同时长的电刺激可以诱发不同的生理改变。事实上,第一个关于电流刺激临床应用的系统性报告也可以回溯到这一时期,意大利生理学家 Giovanni Aldini 等人采用经颅电刺激治疗抑郁症。随着认识的发展,技术逐步成熟,对于经颅电刺激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在最近的历史中,由于电休克(ECT)及精神药物的使用以及可信神经生理学标志物的缺乏共同造成利用直流电对中枢神经系统(CNS)进行刺激不再被作为精神病学重要治疗和研究手段,tDCS 被暂时冷落。近年来,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癫痫、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多,这也成为促进神经刺激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神经刺激技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深部脑刺激(DBS)、经颅磁刺激(TMS)技术又开始得到快速发展。1998 年 Prior 等发现,微弱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引起皮层双相的、极性依赖性的改变,随后 Nitsche 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从而为 tDCS 的临床研究拉开了序幕。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神经康复医学、认知神经科学、精神病学的研究热点。 tDCS 电流与刺激效果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