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难点:理解《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总课时数】3 课时【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他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他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他把这种矛盾性称为道与德。——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二、研习文本【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注释]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当: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注释]埏:shān,揉和。埴:zhí,黏土。[译文]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陶器的作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注释]户牖:门窗。[译文]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中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注释]之:助词,取独。[译文]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注释]企者:踮起脚的人。跨者:跨大步的人。见,同“现”。长:有两种读法,cháng,长久;zhǎng,得到敬重。[译文]踮[diǎn]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会长久(或“不被人们敬重”)。伐会意字,表示用戈砍人头。意思有:击刺,砍杀;砍伐;攻打,征伐;功劳;夸耀。矜形声字,本义是矛柄。夸耀,如自矜攻伐;拘谨,持重,如矜持。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注释]其:它们。行:同“形”。物:众人、世人。或:有。处:为、做。物或恶之:人们对它有厌恶之情。[译文]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