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证《伤寒论》的主要理论内容《伤寒论》的主要理论内容六经与八纲•中医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中医施治,亦主要是在六经八纲基础上制定治疗的准则,所以对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则六经和八纲是首应探讨的核心问题。•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来讲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表证。•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映,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有时表与里、或与半表半里、或半表半里与里、或表与半表半里、又与里同时出现,但绝不出此三者范围。•《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汉前只有表里概念•《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阴和阳(病性1)阴:指阴性证,阳:指阳性证。•人如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的机能改变的,尤其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如其不及,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阴证。•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阴,便为阳。寒和热(病性2)寒:指寒性证,热:指热性证。•若患病机体反映为寒性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若患病机体反映为热性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亦必阴;则热为太过,当亦阳之属,故热者亦必阳。不过寒与热,是一具有特性的阴阳,若泛言阴,则不定必寒,若泛言阳,则不定必热,故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虚和实(病性3)•虚:指人虚,实:指病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机体的反映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虚,机体反映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征者,即称之为实证。•由于以上的说明,可见虚实亦和寒热一样,同属阴阳中的一种特性。六经实质•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是来自于八纲,今先就其相互关系说明于下。•基于以上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映,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映,不过病情势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映,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同理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均有阴阳二类不同的为证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柯韵伯和方有执提出“六经为诸病而设,非为伤寒一病而设”,“六经钤百病”。六经与八纲诊断标准表阳阴里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太阳病太阳病少阴病阴阴阳阳阳明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六经与八纲表阳表阳太阳病太阳病半表半里阳半表半里阳少阳病少阳病阳明病阳明病里阳里阳里阴太阴病半表半里阴厥阴病表阴少阴病三阳三阳三阴东汉加入的半表半里东汉加入的半表半里小结•经方的起源早在神农时代,先以八纲用单方治病,用八纲认证和认药,总结了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