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社区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处延伸拓展,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才能教育好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我校学生的素质、家庭环境差异较大,因此,更应该加大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现就我校开展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以人为本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中,学校是从社会大教育中优化出来的一个更积极向上、更生动纯洁的育人园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因此,我们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如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还可以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家长书面联系、对话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互通情况,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家庭教育在学校的指导与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也要同社会教育取得联系和密切配合,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支持,校内外结合,控制学生所处环境,减少消极影响,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表明,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那么,德育工作就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作为活动准则,把“管、卡、压、罚”转变到“疏、导、育、教”上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作为师德教育深入的突破口,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诀窍”。如我校除了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外,还创设了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利用班级黑班报、学校德育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