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三解2017-02-06 09 来源: 北京日报从毛泽东的“环球同此凉热”到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不断与时俱进,中国逐渐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命运共同体”的提法,最开始出现在 2011 年《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上,后在十八大报告中隆重推出,虽发轫于20 世纪下半叶国际社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口号,但有很大超越,是全球治理的灵魂。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三大维度一是历史维度。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国际差异,树立人类整体意识。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从 360 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 150 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 70 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 60 多年前万隆会议倡1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这表明,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优良传统,并在21 世纪使之升华。二是现实维度。政治上:伙伴关系。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安全上:相互依赖。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经济上: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命运共同体源于相互依存又超越相互依存,以积极相互依存超越消极相互依存,推动国际均衡、协调发展。2文化上:多元共生。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2014 年 3 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