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植树问题”看模型思想的教学一、一道期末试题与原因分析小明从第 1 棵树匀速走到第 6 棵树用了 3 分钟,那么以相同的速度从第一棵树走到第 30 棵树需用几分钟?(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思路简析:很显然,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拓展应用,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知道“植树问题”的间隔规律(棵树比间隔数多 1),然后根据间隔规律分别推算第 1 到第 6 棵树之间有 5 个间隔,每个间隔时间为 3÷5=0.6 分钟。然后再根据 1 到 30 棵树有 29 个间隔,将 0.6×29 求出共需要的时间。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不同“植树问题”的间隔规律不是很理解,不清楚这道题要归结为哪一种模型的“植树问题”来解决。原因分析:“植树问题”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2014 年修订教材调整到五年级上册,按道理应该不难理解。可学生的得分率如此之低很是出乎笔者的意料。经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间隔数和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但是将植树问题模型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不熟悉,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教师授课时的侧重点有关系。该班级的教师在四年级教学时,采用整体教学的办法,把“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 在一节课中同时呈现。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加一”“不加不减”与“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熟练记住,牢固掌握。由于时间紧张,该教师在比较三种类型后没有时间进行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植树问题”的环节,课后也没有花时间进行专项训练,致使学生对模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典型的“植树问题”上。有些学生虽然会解决这一问题,但这些学生尚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这就导致了能找到规律但不会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二、对“植树问题”教学中问题的反思1. 教学时应注重“植树问题”的模型应用。“植树问题”的教学涉及两种层面的数学活动:其一,“植树问题”可区分出三种不同的数学模型,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其二,以“植树问题”为原型引出普遍性的“间隔现象”的思考模式,然后再利用这一模式去解决各种新的实际问题,如“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树问题”“爬楼问题”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过于重视第一个层面的教学活动,即注重三种不同模型的区分,而对第二个层面的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样就可能导致学生未能清楚地认识到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