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退出煤矿承诺书 11 月 10 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后,短短两三周时间内,“供给侧改革”被高层领导人在多个场合提及,迅速成为高频词汇。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结果反映在经济增长模型方面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反映在市场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在布局结构性改革时,习近平提及四个方面。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这个四方面中,化解过剩产能被排在首位,且与降低企业成本、防范金融风险密切相关。有研究者认为,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困扰中国工业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工业就会长时间处于困难状态。 此前中国经历过多轮产能过剩,大都在随后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得到化解。而这一轮始于 2012 年的产能过剩,涉及行业领域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又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叠加,各方普遍认为,化解难度要高于以往。 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经44 个月连续负增长,且降幅不减。由于企业的销售、利润、成本都按名义值计算,ppi 为负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减少了销售收入,挤压企业利润。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行业,企业利润总额持续负增长,若不加力化解,会给金融安全和财政稳定带来巨大隐患。 2012 年以来,从国务院到部委、行业层面,出台了不少化解产能过剩的文件,其中,最为核心的是 2013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的 41 号文《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但在实践中,研究者认为,化解过剩产能进展不大,明显落后于最初的预期。 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财新记者表示,去产能需要政府下决心和市场化操作。中国的市场化还没到那个程度,很多企业还不是预算硬约束,最后破不破产其实是由政府来拿主意。因此,去产能需要全盘的规划、从最高层做出决定。现在如果还想完全靠稳增长的方式来化解产能,已经很难了。上世纪 90 年代末那一轮就是政策性破产,“现在似乎应该考虑重启这样一个机制”。 兼并重组是重点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