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大纲与学习导引绪论【教学目标】理解“现代文学”这一概念;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性质;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的主要历史阶段(历史分期)及中国现代文学在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格局、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与阶段性特征。难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质及其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教学内容】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过程从从属于新民主义革命到具备独立的学术品格的建构历史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般分期1917—1927 年新文学的生长期1927—1937 年新文学的发展期1937—1949 年新文学的调整期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1.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2.坚持为人生的方向。3.多样化的风格。四、本课学习方法第一编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第一章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兴起及其历史背景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近代文学的背景2三、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第二节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及其内容(一)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的文学观念、理论主张(二)文学革命的创作成绩:鲁迅的小说、胡适的白话诗(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2.作家作品:1918 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品。二、文学革命中的论争 1.与林纾的论争,2.与《学衡》派的论争,3.与《甲寅》派的论争三、文学革命的意义(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成为共识。(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第三节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 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派、湖畔诗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等。第二章鲁迅第一节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1. 生平与思想发展: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2. 创作概况:小说、散文、杂文第二节《呐喊》与《彷徨》3一、主题内容《呐喊》与《彷徨》的主题内容可分为四大块:1.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以《狂人日记》、《孔乙己》为例。2•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以《药》、《阿 Q 正传》为例。3•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