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教学,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对教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重组与加工,并设计了很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力求给学生提供研究、探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成功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知识结构上,它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而且后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等相关内容都要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判定内容的第一课时,所以对它的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学好几何的切入点之一。2、学生情况分析(1)有利因素从知识铺垫上看,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基础知识;从推理能力上看,七年级教材中已安排了一点几何证明的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证明;从思维状态上看,初二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了强烈的逻辑推理欲望,渴求把直觉思维得到的猜想用推理的手段进行验证;从小组活动上看,由于平时教学中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所以学生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具备一定的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乐于享受小组成员团结互助、努力探索知识的过程。(2)不利因素由于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几何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参差不齐,现在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推理证明且精练准确地表达推理过程,有一部分学生确实存在困难。学生对“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不深,应用也不够多,而且思维的清晰度和缜密度不够高,所以本节课中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过程中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类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