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建党90周年,中国娱乐方式的改变引导语有人把休闲看作是“生命中的一个绿色的后花园”。如果在人生这个充满较量的舞台上拼搏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总要找一个休憩的地方,用鲜花、绿地、微风来享受轻松快乐和生命中原本的质朴与精彩。所以休闲娱乐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转眼间,我们已经建国63年,63年不是沧海桑田,却也是斗转星移,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埋没在沙滩上.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进入九十年代,我国有了双休日;到了现在,实行了“十一”、春节2个7天长假,又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等若干个小假期,于是休闲不知不觉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以前大家能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就已经是十分享受的事情了,现在有的选择出游,有的选择访友,不出远门的也可以到就近的茶楼喝茶、聊天、打牌,去酒吧,卡拉OK,看电影,偶尔做做运动。30年间,人们的休闲娱乐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传统的消遣二,洋风吹开国人眼三,方圆九州几重天四.建国初的娱乐新风五,重新燃起的激情六,奔放精致的人生传统的消遣-贵人的娱乐民国时期最流行的是京剧,其次是各种梆子戏和地方戏。还有各种曲艺形式,但是品位不高。电影、话剧、流行歌曲是少数达官贵人、有钱人和知识阶层的享受,普通百姓无缘问津。1930年,杜月笙发的戏帖。有钱人家在家里听“堂会”蔚为时尚,是娱乐也是摆谱儿。洋风吹开国人眼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之后,被迫打开国门,西方的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文化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抑或逐渐衰微、消亡。从西方传入的电影便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电影不仅增加了城市文化娱乐方式,还对人们起到了“睁眼看世界”之效,让他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外部世界,了解到了西俗文明,输入了西方的新思想,从而促进了人们心理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自由开放的城市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因此逐渐形成。话剧也成为了崭新的大众娱乐方式。话剧传入中国后,成为了一种新式的公众娱乐方式,不仅为城市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增添了一道光彩,也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逐渐走向现代化,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变迁。方圆九州几重天在长春,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扭秧歌成了经常性的活动。每天晚饭后,数以百计的老年人、青年男女聚集在路边,锣鼓叮咚,彩扇抖动,翩翩起舞,既陶冶情趣,又强健身体。进入新时代,秧歌已经改进步式,花样翻新,而且形成不少相对固定的民间表演场所。上世纪80年代,政府还组织秧歌比赛。各单位、各乡镇的秧歌队聚集长春,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使出浑身解数,还伴有“旱船”“骑驴”“高跷”“耍狮子”等形式。秧歌队一到,长春主要街路顿时被围得水泄不通,观众可达上万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年的民间娱乐项目一部分消失了,还有一部分流传下来。游戏可以变,花样可以变,不变的是我们热爱生活的心情。建国初的娱乐新风新中国时期,依然是戏曲为主要娱乐形式,同时有革命歌曲、文艺演出,有线广播、电影逐渐普及到街坊村头。在作品内容方面,禁止古装戏和古代题材的作品,要求文艺作品必须反映现代生活,必须反映工农兵。造成“高、大、全”式的理想化、完美化英雄充斥舞台。而且在数量方面非常少,文革10年,总共才拍摄了20几部故事片。那时最流行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样板戏,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都会来上一段。因为思想控制比较严,造成文化娱乐形式特别少,内容单调,数量匮乏。重新燃起的激情从1978年到2008年,我们已经走过三十年。三十年不是沧海桑田,却也是斗转星移,昔日的可爱少年已成了今天翘首回盼的沧桑智者。回忆当年恰青春年少,轻舞飞扬,一路高歌向前,有多少快乐洒在成长的道路上。但无论梦想是怎样催促着前进的脚步,我们却依然用娱乐的方式来装点蓬勃的青春。娱乐是最能见证生活轨迹的旁观者,三十年中国的容颜幻化都在娱乐参与方式的转变中得到了最精髓的表达。1980年代初——1980年代末:辉煌的邮政时代可以说当时的邮政事业真是相当的发达,那时的邮递员天天都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