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的科学。 环境是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大气、水、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利:清洁的空气和水,充足的阳光,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弊:自然灾害,天然动物毒素,天然植物毒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利:更适于居住,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为人生存提供物质条件。 弊:持久性污染物的存在污染自然环境,正常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应答基因:即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中 ,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一次污染物(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暴露途径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⒈影响总暴露量 ⒉影响吸收率 ⒊改变作用靶。 健康效应: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非病理性的)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人群健康效应谱: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不同级别的效应的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 意义:了解整个人群有害效应的分布。只有了解人群反应的全貌,才可能对其危害作出全面的定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