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及其“十四五”取向摘要:随着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基于对农业绿色发展关键要素的界定,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的三个阶段:去污,即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提质,实现产地绿色化和产品优质化;增效,绿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政策分散、数据基础不牢、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进展缓慢、行政执法“一刀切”等问题。“十四五”时期,应以绿色发展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抓落实提高政策实效;注重摸清家底,摒弃部分无数据支撑的量化目标;加强对执法和行政的督察巡查,对政策执行过失加大问责力度;不断深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向绿色生态方向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绿水青山、让人民吃得放心成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目标要求,广阔的农村成为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农业发展目标从“增产、增收”双目标向“稳产、增收、可持续”的目标转变,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方向的主流,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义。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式植入农业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从“绿色革命”向绿色、高质量发展实质性迈进的起步期。同时,在世界农产品需求持续上升、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需要提高自身农业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这对于实现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意义重大。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现实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基本特征是新品种、机械装备、化学投入品等现代生产要素的广泛应用,结果是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单产和总量的大幅增加。我国化肥施用量从1952 年的 7.8 万吨增长到 2018 年的 5653 万吨(最高为 2015 年的6022.6 万吨);2018 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 67%;粮食单产从 1949 年的 1029 千克/公顷提高到 2018 年的 5621 千克/公顷,增长了 446.3%,粮食生产总量连续 5 年稳定在 6500 亿公斤以上,从 8 亿人吃不饱到满足 14 亿人的“吃”的需求。尽管现代农业的成就斐然,但高产品种和与之相关的化肥农药大量施用导致的环境污染也招致了一些批评,农业面源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污染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具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2019年我国人均 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