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 .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3 .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 .环境监测的分类: 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 a 监视性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体、噪声、固定废物。 (要定期长期性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应急监测,常用手段是流动监测车、船,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 A:按监测目的 b 特定目的监测 仲裁监测:针对污染事故 。 考核验证监测:用于考核检测人员。 咨询服务监测:为部门或单位提供服务监测,例如政府想开发的地区是否符合开发要求。 c 研究性监测:以科学研究为目的。 B:按监测介质对象分: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C:按专业部分分: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 5 .环境监测的发展: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 6 .环境污染的特点: 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7 .环境监测的特点:a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对象、手段、数据处理) b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由于污染物随时间空间不同分布不同) c 环境监测的追溯性(为使监测结果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一个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时间、空间、人员、区域。) 8 .环境优先污染物:是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