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斗机侧置驾驶杆与大后倾角座椅的关系和未来 大后倾角座椅和侧杆操纵的兴起 战斗机的飞行控制系统是综合考虑到技术性能和操作要求后的结果,随着机载计算机和航空电子设备综合化水平的提高,西方国家第三代战斗机都已经实现了手不离杆的操纵标准。战斗机驾驶杆在传统上是按照在飞行员双腿之间的中立位置上,现代化战斗机的座舱布局在整体上与早期喷气机的差别也不明显,但随着F-16战斗机的服役和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的广泛装备,侧置驾驶杆在多种新型战斗机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解析 F-16驾驶杆位置的应用原因 小体积和腹下进气造成 YF-16有尖细的机头设计 美国在上世纪 70年代发展的YF16是首个使用侧位杆的喷气战斗机,,同时也是首个采用 30度大后倾角弹射座椅的战斗机,因为侧位杆是与大倾角座椅同时出现在国外第三代战斗机上,所以想要了解侧杆存在的原因就必须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F-16率先采用侧杆是因为 F-16是采用机腹进气道的轻型超音速战斗机,YF-16要在轻型战斗机的标准内布置机腹进气道和保证气动阻力就必须控制迎风面积,因此 YF-16原型机有着当时超音速战斗机中极其罕见的狭小机头。观察 YF16原型机就可以感受到其驾驶舱布置空间上的局促,实际上就是在扩大了前机身直径的F-16A,当飞行员上半身暴露在机身上时驾驶舱地板也已经接近机身底部结构框架。YF-16受到驾驶舱垂直高度的限制而难以布置采用正常后倾角的弹射座椅,因此在设计上采用了后倾30度的半仰式弹射座椅来解决驾驶舱空间不足的问题。 图注:YF16明显突出的座舱盖和狭小的前机身 后倾座椅降低机身垂直方向尺寸的观点可以从坦克发展中得到证实,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坦克驾驶员座椅基本为正姿,驾驶员的座姿高度就成为了坦克车体内部净高度的最低极限。大战期间的坦克经常可以发现在车体上有个高于前部倾斜装甲的突出台阶,战后出现的T-54、M48、M60这些坦克的车体高度也必须满足驾驶员在车体内的高度。常规坦克炮塔的高度因为需要安装武器和观瞄设备而难以降低,因此降低坦克总体高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车体的高度,美国和德国设计的MBT70为降低车体的高度甚至将驾驶员也塞进了炮塔。现代坦克能够在防护和火力等方面全面超过早期坦克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高度,其最重要的改进就是将驾驶员的座椅由正姿改为后倾,通过调整驾驶员在坦克内的座姿来降低驾驶员垂直高度,而 F-16战斗机采用后倾座椅的最初目标同样应该是处于类似的目的。 YF-16采用...